貼敷療法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,適用于內、外、婦、兒諸科疾病,但必須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辨證施治。其在內科病症中常見的適用范圍有感冒、哮喘、咳嗽、瘧疾、中風、高血壓、痹證、失眠、胃痛、嘔吐、呃逆、咯血、尿瀦留等。今天推送介紹貼敷治療中風的驗方驗案。
貼敷治中風主編/田從豁、彭冬青
中風是以突然暈倒,不省人事,伴口角㖞斜,語言不利,半身不遂,或不經昏僕,僅以口㖞、半身不遂為臨床主症的疾病。因發病急驟,症見多端,病情變化迅速,與風之善行數變的特點相似,故名中風、卒中。本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,常留有後遺症;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增高,發病年齡也趨向年輕化,是威脅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大疾患。西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病,如腦梗死、腦出血、腦栓塞、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屬本病范疇。
貼敷治療中風療效較好,尤其對于神經功能的康復,如肢體運動、語言、吞咽功能等有促進作用,貼敷越早效果越好,治療期間應配合功能鍛煉。
貼敷治療根據症狀不同,用藥和穴位也不同。神志不清者以開竅化痰為主,選用牛黃、冰片、石菖蒲等開竅醒神;口角㖞斜,半身不遂者,以通經活絡為主,選用皂角、豨薟草走竄通絡;言語不利者加用麝香化痰濁而通竅。另外,也可選用治療中風的中成藥用于貼敷。
貼敷方
1.複方菖冰散(《家庭臍療》)
主治:中風。
處方:石菖蒲、川芎、羌活各50g,冰片5g,牛黃3g。
用法:上藥共壓細粉,取藥粉5g,以蜂蜜調膏塗臍,常規法固定。每日用藥1次。
2.烏皂豨荷膏(《中華臍療大成》)
主治:中風。
處方:烏梅12g,皂角、豨薟草各6g,薄荷3g。
用法:將上藥混合共研為細末,用水調和成膏狀,敷于臍內蓋以紗布,膠布固定。每3日換藥1次,5次為1個療程。
3.桃紅龍石膏(《外治匯要》)
主治:中風後遺症。
處方:廣地龍20g,川芎、紅花、石菖蒲、羌活各12g,薄荷8g,桃仁、冰片各3g。
用法:將上藥研為細末,用凡士林適量調拌成糊膏狀,均勻敷于雙足心湧泉穴上,用紗布覆蓋,外用膠布固定。每日換藥1次。
4.中風散(《民間敷灸》)
主治:中風半身不遂,口閉,神志不清。
處方:天南星12g,雄黃6g,黃芪12g,胡椒3g。
用法:上藥共研細末,用水調敷,貼敷于臍中。
5.蛇雞瓜蚤散(《中華臍療大成》)
主治:中風熱毒壅盛。
處方:白花蛇舌草、雞血藤各20g,絲瓜絡30g,蚤休6g,白酒、陳醋各適量。
用法:將方中前4味藥共碾成細末,加入白酒和陳醋調成膏狀,敷于患者臍部,以紗布覆蓋,膠布固定。每日換藥1次。
6.桃仁膏(《中國灸法集粹》)
主治:中風言語謇澀。
處方:取桃仁、梔子仁各7枚,麝香0.3g,上藥共研細末,密貯備用。
用法:敷時取上藥末,用白酒適量調如膏狀,男左女右貼敷于勞宮穴,外以膠布固定即可。每週換敷1次,貼敷期間適當休息,減少談話,如局部起水泡,謹防感染,忌食辛辣等。
7.星薑膏(《貼敷療法》)
主治:用于突然中風致口斜,半身不遂,伴頭昏眼花,嘔吐痰涎,肌膚不仁,舌強語澀,舌苔白膩者。
處方:天南星適量,生薑汁酌量。
用法:天南星研細末,生薑汁調膏,攤紙上貼敷,分別貼合穀、內庭、太陽穴,左癱貼右側面,右癱貼左側面,每日1次,1個月為1個療程,一般需做3個療程左右。
8.菖蒲泥(《中醫外治法奇方妙藥》)
主治:中風昏迷不醒。
處方:鮮石菖蒲(去葉用根)、鮮艾葉、生薑、生蔥各1握,香油、米醋各適量。
用法:將前4味藥搗爛如泥,然後加入香油、米醋入鍋共炒,用布包好。敷于患者的頭頂、胸背等部位,連熨數次,以醒為度。
現代醫案
傅氏等觀察針刺配合穴位貼膜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。方法:96例中風偏癱患者隨機分成3組,針刺組28例,穴位貼膜組(選用舒愈康貼膜,取穴同針刺組,均取健側,揭下貼膜保護紙,用棉簽將生理鹽水點在藥膜上濕潤藥物,將貼膜貼在健側肢體上,用貼膜後輔以適當的功能活動,2日換貼膜1次,10次為1個療程)27例,綜合治療組31例,分別應用針刺、穴位敷貼以及二者綜合的方法同期用來治療中風偏癱。結果:針刺組、穴位貼膜組和綜合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4.4%、71.0%和93.9%,其中,綜合治療組優于其他二組,與穴位貼膜組有顯著性差異(P<0.05)。結論:針刺配合穴位貼膜治療中風偏癱療效顯著。
按釋:穴位貼膜選用的「舒愈康貼膜」是治療中風偏癱的純中藥穴位敷貼製劑。選取手足陽明、手足少陽之腧穴,以補益經氣,舒經通絡,將貼膜貼于患者健側肢體之穴,則是遵循「補健側」對應療法的治療原則,通過透皮吸收進入人體循環。該貼膜主要由鹿茸、黃芪、黨參、桂枝、當歸、天麻、川芎、丹參、羚羊角、麝香、蘄蛇、全蠍等中藥組成,具有溫陽益氣、搜風通絡、鼓舞脈氣之功效,以利肢體功能恢復,肌力增加。對腦梗死、腦栓塞、腦出血等原因引起中風偏癱肢體功能障礙有一定的療效 。
總評:中風的發生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複雜的病理過程,風、火、痰、瘀是其主要的病因,腦府為其病位。肝腎陰虛,水不涵木,肝風妄動;五志過極,肝陽上亢,引動心火,風火相煽,氣血上沖;飲食不節,恣食厚味,痰濁內生;氣機失調,氣滯而血運不暢,或氣虛推動無力,日久血瘀;當風、火、痰濁、瘀血等病邪,上擾清竅,導致「竅閉神匿,神不導氣」時,則發生中風。「竅」指腦竅、清竅;「閉」指閉阻、閉塞;「神」指腦神;「匿」為藏而不現;「導」指主導,引申為支配;「氣」指腦神所主的功能活動,如語言、肢體運動、吞咽功能等。本病應重在預防,如年逾四十,經常出現頭暈頭痛、肢體麻木、偶有發作性語言不利、肢體痿軟無力者,多為中風先兆,應加強防治。